今年1月,大连李先生在华润万家超市星河广场店,一口气买了347瓶五粮液,每瓶花了1038元。本是备着过年销售的货,却被合作的烟酒店老板提醒“酒不对劲”。经五粮液集团鉴定,其中207瓶竟是假货。李先生报警后,超市方辩称:入库的是真酒,是员工周某偷偷换成了假酒。
超市把责任推给“内鬼”的操作,未能获得法律认可。据新京报报道,法院认为超市作为销售者,必须对商品真实性负责,内部管理问题不能成为免责理由。这起案件暴露的不仅是员工监守自盗的风险,更是大型商超供应链监管的致命漏洞——连五粮液这类高价名酒都能被批量调包,普通消费者如何辨别?
有分析认为,商家对商品真伪负有“首问责任”,内部人员犯罪不影响对消费者的赔偿责任。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经营者销售假冒商品需承担退一赔十的惩罚性赔偿,但此次法院仅判决退款加部分赔偿,引发部分网友对违法成本过低的讨论。
普通人的启发很实际:购买高价商品务必留存票据,发现问题立即投诉。更深层的思考是,当超市把责任推给“个人行为”时,社会更该追问——究竟要多少道防线失守,才能让207瓶假酒光明正大摆上货架?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能总靠顾客自己练就火眼金睛。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