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热浪开启全球烧烤模式,欧洲正被架在火上反复“炙烤”。
西班牙的气温飙到46度,葡萄牙更猛,直接冲到47度,太阳公公仿佛拿着放大镜烤蚂蚁,恨不能把大地烤出焦糖色。意大利的路面在高温下直接化身为“巨型黏黏板”,行人走路得像跳芭蕾似的踮着脚,生怕鞋底被牢牢粘住,上演一出“拔鞋秀”。就连巴黎埃菲尔铁塔这位浪漫派代表,也扛不住热浪“鞠躬”了——轻微热弯曲让它看起来像被晒蔫的向日葵,让人忍不住感叹:这天气,连钢铁硬汉都得认怂!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在这种快被蒸熟的天气里面,很多欧洲人家里连台空调都没有,就连公交地铁这种人挤人的地方也没有空调,整个欧洲的空调普及率只有20%,有人说就热那么几天没必要,还有人说欧洲人环保。但真相让一些人很破防,因为欧洲人根本装不起空调,在欧洲一些地方,装空调的总成本甚至需要7000欧,相当于5万人民币,就算勒紧裤腰带把空调装好了你也用不起。
要知道 ,欧洲的电价就像奢侈品,自从俄乌冲突开战后,更是坐上窜天猴一路飙升。就说2024年德国的平均电价,100度电要39.5欧元,折合人民币300多块。这意味着普通家庭一个月电费得好几千,相当于多交了份房租,开空调?那不是吹冷风,是烧钱啊!
拿德国一台1.2千瓦的家用空调开一个小时,电费换算成人民币3块9,每天开8小时,一个月下来月底你光空调费就要花掉935元。咱们再做一个对比,如果你在中国的话,这么用一个月的电费只需要157.5元。
哪怕你的腰包能撑得住,国家电力也撑不住。今年高温期间,欧洲部分地区因为用电超负荷出现了停电和电价暴涨的情况,此刻欧洲各国专家正在呼吁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发现没,你家已经很久没有停过电了,而且一度电的价格平均下来才5毛5,轻松实现空调自由。欧盟人口才4.5亿,供电已经成了老大难,中国14亿的基数,用电难度更是可想而知,而这一切的底气都藏在特高压输电技术里。
大家都见过高压线吧,那是发电厂的电力快递线,那特高压是啥?
简单说就是超级快递车,是整个世界电力最顶级的技术,正负800千伏以上直流电和1000千伏以上交流电,才有资格加入特高压天团。
特高压的出现,让中国的能源散沙汇聚成了电力高塔。要知道国内的能源分布和工业发展严重分家,很多发电的地方不用电,很多用电的地方不发电。数据显示,70%的煤炭藏在西北,80%的水能躲在西南,风能、太阳能偏爱北方,可大量的人口和工厂集中出现在了东南沿海。
要是靠传统电网送电,那效率不要太低,耗损又大到心疼。打比方,新疆给江苏送100度电,发电厂得准备130度电,因为路上要损耗30度。
2010年以前,每到夏天用电高峰,这种“西电多到浪费,东电不够用”的矛盾就特别扎眼。西部的电多得能随便造,东部却得拉闸限电。那时候工厂流行“开三停四”,上班像上三天休四天的“半退休”模式,生产进度被拖得像老太太过马路。就连城市路灯都得“轮岗制”,只开一半,夜晚街道昏暗得像恐怖片片场,这场景在沿海地区曾是家常便饭。
为了解决这“西电东渴”的难题,我国启动了“西电东送”工程,而特高压技术就是这项工程的“超级快递车”。根据物理定律,输电时电压越高,电流越小,损耗就越低,送得也越远。
要是把普通电网比作绿皮火车,那特高压就是磁悬浮高铁,跑得快、拉得多、跑得远。但在当时,特高压在全球电力圈里就是“传说级”存在,没几个国家敢碰。
特高压的出现把损耗率达到2.8%,大大提高了偏远地区发电厂的经济效益,打破了输电距离的限制。
所谓的特高压,它最大的研发难度在于变压器,它需要高度的绝缘,当电压高到一定程度,所有绝缘体都有可能变成导体。前苏联研发特高压30年,一直都没有成功,日本只建成了190公里的试验段,美国造了个7000吨的变压器,根本都没能走出实验室。而中国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测试特高压能不能带电作业,科研人员直接把1000千伏的高压电拉到身边做实验,这操作简直就是在雷雨天放风筝,全世界都没有人敢尝试每一步都在赌命。但就是这份敢闯敢拼让咱们硬生生的把不可能变成了我能行。
经历了5年的攻坚战,2009年,中国第一条特高压路线正式亮相,从晋东南到荆门,中国彻底进入了特高压时代。在你眨眼的一瞬间,新疆的电力已经被送到了3300公里以外的安徽30次,这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特高压。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特高压交流线路19条、特高压直流线路20条,这些输电线路总长超过4万公里,从0到40000公里中国特高压只用了20年,看似跨越式发展的背后,却是一场长达20年的世纪大论战。
而且咱们的特高压技术早就走出国门,2018年帮埃及、赞比亚建起电站,让当地居民告别“停电苦”;2019年巴西美利山项目二期落地,1600万人用上稳定电力;2020年和东盟达成电力合作,咱们的电力标准正被越来越多国家点赞。
据悉,中国电力将在2030年完成洲内互联,2050年建成覆盖全球的特高压电网,全球各国依赖中国电网技术,必将会成为趋势,到那时候,电力取代石油,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
特高压这盘事关人类未来的大棋,我国早就入局了。
一代人虽有一代人的局限,但一代人更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国特高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国家发展到人类命运的思考,这不仅是电力人的浪漫,也是大国的担当。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