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婚姻,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中老年夫妻开始学习日本搞卒婚,也就是分居各过各的,但不离婚。而年轻人又学西方那套,办婚礼同居却不领证。
最近,满屏都在刷2024年中国离结比高达惊人的57.5%,说每100对新人领证,就对应有57.5对夫妻散伙,说现在是离婚大爆炸了。
但真相确是2024年离婚人数351.3万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下降了2.6%。仔细看数据就知道,去年离结比看似吓人,并非是很多博主所说的离婚爆炸,只是结婚领证的人暴跌20%,跌的太快,缩小了分母而导致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又为什么会被很多人误读呢?
因为婚姻这场生意,在经济前景预期变化的时候,两代人都要重新算账。离婚人数的背后往往反映的是经济信号和个人收入的变化。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收入和信心好的时候,大家敢换房敢换车,也敢换伴侣。而当经济不稳的时候,离婚这种需要分家、分财产、重建生活的高成本行为就会被推迟。再说细一点,也许你不懂经济指标,但是当下你的工作、股市的涨跌、房价的变化,还有你手里的存款、债务等情况,这些和你息息相关的现实放一起就会影响你对未来信心的感知。当你做出一个重大选择的时候,你考虑的不只是分财产这些显性成本,更多的则是你放弃的机会成本。
有数据显示,2024年因为无法负担离婚后的住房等成本而放弃离婚的咨询案例占比高达28.4%,比2020年多了9.3%。要知道在此之前,尤其是从千禧年到19年,中国房地产火热,,经济也高速增长,同期的离婚率可是一路飙升,年年都创新高。
大家回想一下,2023年被积压的手续集中办理就出现了结婚和离婚的双反弹现象,但到了2024年,结婚人数暴跌,离婚却也跟着下降,这里面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离婚程序变复杂了,但它并不是核心本质。全国有很多机构、大学、律所都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就指出,当经济预期悲观的时候,尽管夫妻矛盾会加剧,但真正离婚的人会减少;反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离婚率往往会上升。这里面最显着的指标就是失业率,美国卫生研究院刊登过的一篇论文表示,发现在美国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离婚率就会相对自身下降1%。
我们以日本为例子,日本经济7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期,居民收入猛涨,离婚率也跟着节节攀升,但90年代地产泡沫开始破裂,尤其是到了2000年以后,日本的居民收入和消费几乎是停滞的状态,老龄化又极速的加剧,日本离婚的人也从2002年的顶峰开始平稳下降。
这是因为日本人婚姻质量提升了吗?
很显然不是,只是他们发明了卒婚,所谓的卒婚就是从婚姻里毕业了,法律上还是夫妻,但生活上不在一起了。卒婚它是彼此友好协商,大家没有闹掰,而且分开了互不打扰,就不再有生活的矛盾。
选择这种卒婚的人大多都是40多岁到60岁左右的人群,他们一般都是把儿女抚养长大以后开始寻找自我的生活。
最新数据显示,50岁以上夫妻中,每十对就有一对选择这种模式,其中七成是妻子提出的。
为什么流行起来,主要因为日本女性越来越独立。
以前日本男人只管挣钱,女人围着灶台转。
2024年统计显示,近半数50岁以上女性有稳定收入,不再依赖丈夫。
加上女性平均寿命高达87岁,很多女性退休后想趁着身体还健康再活回自己,不愿继续当免费保姆。
在一次采访中,主妇说:现在他打鼾震天响,以后我半夜再也不用掐他脖子了。
大叔更绝:终于能光明正大买手办了,不用硬绑在一起较劲,周末还能约着朋友下馆子。
双方既保住了家庭名分,彼此又能喘口气找乐子。
现在这种模式已经传到中国了,深圳就有报道出来的例子,夫妻分房睡,孩子轮流带,保留夫妻关系,不过问彼此的生活。当然不止在深圳,社交 媒体上很多人开始分享自己的卒婚现状。
而另一边年轻人呢 ,却开始玩起了无证婚姻,表面上看是结婚了,婚礼照办,婚纱照拍,朋友圈官宣,但唯独就是不去民政局领证,那也就是说法律层面上实际上还是未婚。后浪研究所的问卷就显示,有超过1/3的年轻人都认为领不领证都行,他们的理由也很直白,不想财产纠扯在一起,也不想去被绑定到高额的离婚成本当中。
于是你会发现,两代人正在用完全相反的方式悄悄重塑中国的婚姻版图,那未来会怎样,发达国家也早有剧本,那些在经济悲观时段被推迟的离婚需求并不会消失,在经济好转之后就很可能迎来补涨。
所以,看似是感情的事,其实是经济的账,看似是经济的账,最终还是感情的事。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