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没人能想到,在2025年,“疯感很强”会变成年轻人赞美他人和自己的全新话术。
观察一圈不难发现,一部分年轻人觉得累了,一系列社会症结由此出现:生活中低欲望,不想看老板眼色,甚至退出家庭群聊……
除了那些切实的痛苦,比如经济压力、家庭关系、出租屋只有6平米以外,年轻人强烈的痛苦主要来自于情绪。

准确地说,是缺乏情绪价值。

别小看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情绪价值在当今社会的稀缺程度不亚于在餐馆吃上一顿现炒的菜。更气人的是,情绪价值经常是单向的,大部分人要终生付出它,但罕有人能得到它。
在职场上,这样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网络上关于“承担情绪劳动比工作本身更累”的话题数次引发热议。
社交平台上曾经流传着一张名为“一天的工作有多累”的饼状图。图中“跟人打交道产生的情绪内耗”所占比重远远超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努力”,导致“明明一整天啥也没干,却依然累得半死”。

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图/社交平台截图)

不论在职场上还是亲密关系中,年轻人绞尽脑汁想要提供情绪价值,这足以让他们变得“活人微死”。事实上,提供情绪价值需要遵循无数细微的、难以察觉的规则。
比如: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说话的时候要搭配什么样的面部表情?emoji要发哭脸惨笑、扶额假笑还是冷血微笑?回复女朋友微信是“嗯嗯”还是“嗯”,是“好的”还是“好哒”情绪劳动导致的过劳已经成为了社会现象。

1983年,社会学家阿莉·霍赫希尔德在其着作《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中首次提出了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的概念。

所谓情绪劳动,是指个体在工作或生活中为满足组织或社会期望,主动调节自身情绪表达及内在感受的隐性劳动形式。她认为,任何涉及人际互动的工作,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这显然也是年轻人热爱养猫的内驱力之一。

最初,情绪劳动这个词被用来形容服务业从业者的工作特质:他们被期待改变情绪外显方式,以影响顾客、消费者、乘客、债务人或病人的情绪感受。但社会学家很快发现,情绪价值的提供者几乎都是女性。

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图/《破产姐妹 第六季》)

英国《卫报》记者罗斯·哈克曼在2015年首次接触到了情绪劳动的概念。起初,她认为这个话题老生常谈,离她想做的“硬核新闻”相距甚远。在采访了几十个人之后,哈克曼改变了想法。她说:“这是一个极度重要、硬核但被严重误解的话题。我对世界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不平等如何复制延续的理解,都完全被改变了。”

哈克曼花了7年时间写下了《情绪价值》一书,为此,她阅读了大量资料,进行了数百次采访,采访对象跨越了社会阶层、人种、性别、经济和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

最后,她得出一个核心结论: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上来说,情绪劳动不仅事关性别,它本质上是一个权力和等级制地位的问题,处于社会等级下方的群体,被要求为上位者无偿提供情绪劳动,而情绪劳动得不到补偿的局面进一步固化了其弱势地位。

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英]罗斯·哈克曼 着
徐航 潘沂然 译
2024-2,中信出版集团

哈克曼书中的序言这样定义情绪劳动:“它是我们为了给他人营造良好感受,而将自己的感受置于次要地位,不是为了自己愉悦,而是为了他人愉悦所做出的努力。处理琐事、共情倾听、为了他人的自尊‘给面子’,这些都是情绪劳动。”

女性付出情绪劳动或许只能得到赞美,但在哈克曼看来,“赞美不过是另一层面纱,掩盖了我们长期拒绝为满足我们基本需求的工作付费的事实”。

以下是《新周刊》和罗斯·哈克曼的对谈。

我采访的女性,

大多认为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新周刊》:在你采访的一众女性中,你观察到了哪些共同点?你认为她们最大的挫折感来自于什么?

罗斯·哈克曼:我采访的女性,大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讨好型人格。这种讨好型人格导致他们做了很多为了让他人高兴的事情,包括用各种方式为那些她们关心甚至不关心的人付出情绪劳动。

我采访的女性经常对自己付出的情绪劳动感到矛盾。一方面,她们认识到情绪劳动的重要性,照顾周围人的感受,关注他人的情感;但另一方面,她们经常感到筋疲力竭。这些女性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社会层面或经济层面的认可,这导致了一种深刻的不公。

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图/《破产姐妹 第六季》)

《新周刊》:男性往往更难充分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又该如何改变他们的述情障碍?作为女性,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罗斯·哈克曼:男性的社会化程度不如女性,但他们基本的生理能力与女性相同。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对此已经研究得很清楚了:所有的人都是关系型的,都需要人际关系和爱才能生存。

目前,许多男性在特别是情感、关系和社交技能层面存在不足。解决这一技能上的短板很简单,那就是练习。如果有人不擅长弹钢琴,他们会通过练习弹得更好。表达情绪和情绪劳动也是如此,你做得越多,就做得越好。

《新周刊》:在当前的权力结构中,为什么情绪劳动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不能转化为更高的社会地位?

罗斯·哈克曼:拥有更高权力的人希望得到那些权力较低的人所提供的情感满足。但是,由于情绪劳动的交换隐匿在人际关系、职业和社会习俗中,我们很少能直接意识到这种不平等。

那些被期望从事情绪劳动以表达其较低地位的人——比如职场中的年轻人——会发现,如果他们提供了情绪劳动,大多会得到某种奖励,但一旦没能提供,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传统夫妻中,

妻子需要不断迎合丈夫的情感期待

《新周刊》:情绪劳动具有隐秘性,它通常是私下发生的。你认为私密性是如何塑造情绪劳动的特质的?

罗斯·哈克曼:情绪劳动无处不在。它发生在工作中——当一名员工被期望为客户或同事提供情绪体验时;它发生在我们自己家的亲密关系中——当妻子或母亲被要求以一千种不同的方式满足整个家庭的意愿时。

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因其不平等而变得隐蔽而危险。在传统夫妻中,妻子需要不断迎合丈夫的情感期待。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情绪劳动的不平等是虐待行为的根源,这种虐待行为会持续不断地剥削和奴役女性。而大多数时候,这种不平等和虐待关系是关起门来进行的,它将整个社会系统的压迫转化为人际压迫,这就是为什么对抗和根除这种不平等具有革命性的价值。

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图/《亲爱的小孩》)

《新周刊》:近年来,不少年轻人越来越强调情绪价值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甚至有许多人明确表示他们对伴侣有情绪价值上的需求,这也导致在婚恋市场上,那些不太擅长提供情绪价值的人被边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罗斯·哈克曼:我很难对一个我不太熟悉的现象发表评论。我所能做的就是重申我早些时候提出的观点,即情绪劳动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

同理心不是一种特质,神经科学家清楚地表明它是一种激励机制。当给予正确的激励或动机时,任何人都可以变得擅长此道。如果有人想在相亲市场上更具吸引力,他们绝对可以通过提高自己“以他人(的需求)为导向”的情感技能,以及理解和谈论情绪的能力。

大脑的神经可塑性揭示了我们作为人类具有获得新技能的巨大能力。它始于情感素养——理解和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然后,它涉及情绪调节——过滤一个人真实情绪的能力,以尽量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从根本上说,情绪劳动是理解并掌握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平衡点,这是一种积极的实践,不是一些人有而另一些人没有的东西,人人都可以掌握。

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图/《骄阳伴我》)

《新周刊》: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要求伴侣或配偶提供情绪价值(例如,“我痛苦的时候你没有安慰我!”或“你甚至不能说些好话!”)。然而,直接要求情绪价值往往会滋生怨恨。我们如何有效地寻求情绪价值,或激励他人心甘情愿地提供情绪价值?

罗斯·哈克曼:我认为要求伴侣提供更多的情绪劳动,或者要求伴侣承认他们不擅长提供情绪反馈,这没什么问题。而如果他们拒绝提供情绪价值,甚至拒绝尝试——这才是问题,这意味着对方在情感上对我们的忽视。

我认为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即有些人用“武器化无能”(weaponized incompetence)来假装他们不擅长某事,因为这样能让他们受益良多。比如他们不想善待妻子,也不想变得更体贴,等等。

高消费场所更了解情绪劳动的价值

《新周刊》:高消费场所似乎往往能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例如,豪华酒店员工与经济型汽车旅馆员工相比,前者显然更善于让顾客感到如沐春风。但这就像为人类的情绪劳动设定了一个价格。为什么花更多的钱往往与接受更高质量的情绪价值相关?

罗斯·哈克曼:因为高消费场所更了解情绪劳动的价值。所谓奢华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人们全程提供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揭示了我们社会在情绪劳动方面的虚伪。但承认情绪劳动的经济价值很危险,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劳动是由地位更低者免费提供给地位更高者的。

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图/《了不起的盖茨比》)

《新周刊》:将私人关系中的情绪价值货币化通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你认为社会应该如何公平地补偿情绪劳动,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点?

罗斯·哈克曼:理想情况下,情绪劳动不是(利益)交换的一部分,而是开放式互惠的健康动态。

《新周刊》:情绪价值对人类社会更广泛的意义是什么?未来的制度或法律将如何反映其重要性?

罗斯·哈克曼:情绪劳动是经营公司、社区和家庭的工作。作为工作,它应该得到认可和报酬。

我们需要为医疗保健、教育和服务领域的情绪性工作给予更高的工资。我们还需要停止将情绪劳动视为只有女性才能提供的劳动。我们需要制定政策,改变我们对男性气质和价值构成的僵化看法。

现在,女性在浪漫关系中对男性伴侣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激励男性在情感上变得更无私,以及成为更善良、更有吸引力的伴侣上。

编辑 尤蕾

校对 何彦、周丹妮

运营 马社力佛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4922.html

(0)
银率网的头像银率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30日 下午4:15
下一篇 2025年4月30日 下午4:16

相关推荐

  • 低因茶爆红,给不想熬夜的年轻人续命

    茶,正在从“生命体征维持水”,进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时不时会出现一杯浓茶。它可能来自班主任上课时捧着的茶缸、出租车司机的保温杯,也可能是父母聚会聊天时,你偷偷喝的那一杯。那一刻,你对茶的唯一印象是苦。 当你长大成人,却“遗憾”地发现,自己依然不能吃苦。你喝的茶里面混合着水果或者乳制品加糖。但“身材焦虑”和“睡眠危机”也随之而来。逐渐地,奶…

    2025年5月20日
    3800
  • 这十部短剧,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四味毒叔(ID:siweidushu) 入选榜单的微短剧以多元视角展现出世界的光怪陆离和人生的璀璨多姿,每部作品都独具匠心特色: 如《外卖大叔的甜蜜际遇》以“父亲辈男主+事业型女主”为组合,讲述了一场误会让身为外卖员的隐形富豪秦天华与乔可欣意外结缘,秦天华在乔氏公司危机之际,轻描淡写间化解难题,令乔可暗生中年情缘的故事。该剧在强情节与轻喜剧之…

    2025年6月2日
    4300
  • 这十部越看越上头,微短剧迎来“爆款”时代?

    微短剧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间,我们深感这一新兴文艺形态正以“精品化、主流化、数智化、全球化”之势重塑影视生态。作为新生活方式倡导者的《新周刊》联手影视文化垂直行业自媒体品牌《四味毒叔》,聚拢影视行业“大咖”,推出“锐•荐微短剧榜”,并以周榜、月榜与季榜的形式与大家见面。 以下为“锐•荐微短剧榜”之季榜,旨在汇总第一季度热度微短剧,为观众甄选佳作,为行业树立标…

    2025年4月30日
    3700
  • 最豪迈的江苏城市,在这

    每到春夏之间,江南不知是多少人心里的精神故乡,游人们的镜头总对准青瓦白墙间的小桥流水人家。而在一众江苏城市温婉精致的气质中,徐州大概是个例外。 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人们常说:“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六朝看南京,两汉看徐州。”徐州城市周围百公里范围内,两汉遗迹众多,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 徐州街景。(图/视觉中国) 这座苏C之…

    2025年5月27日
    3800
  • 这20本好书,是我的五一必读

    这是2025年度刀锋图书奖的第一份季度榜单。这一届刀锋图书奖的主题为“假如我是新的”。新周刊将和推委会成员及读者们,一起寻找那些富有生机的,带来新角度、新表达的新作品。 在这份榜单里,有作家带我们遨游在地球轨道之上,重新观察我们生活的小小人间;也有作家带着一只猫,舔舐被伤害者的伤口;有作家决心重新叙述我们习以为常的神话;还有作家写下陪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父亲的…

    2025年4月27日
    3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