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压力以及变幻莫测的地缘局势,相关部门近期公布了一项全面的十年农业总体规划,重点关注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渔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提高农业产量。
根据规划,新战略将人工智能(AI)和新兴技术置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进口国,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将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但现实是,中国必须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和更少的淡水资源来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近几年,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在下降,从2000年的93.6%下降到2020年的65.8%。预测结果不容乐观: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下降至58.8%,这将加剧对进口的依赖。
“农业+人工智能”战略的益处已经显而易见。除了加强中国的农业技术和人工智能出口部门之外,将人工智能融入农业生产还可以解决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2022年的一项研究,人工智能可以减少收获后的粮食损失,近年来平均损失率为14%。
人工智能能驱动精准农业工具,例如预测分析、无人机和自动化机械,这些可以帮助农民在面临环境挑战和农村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在这一条件下,可以腾出一些土地来种植大豆等关键粮食(大豆约80%的进口量都来自进口)。
重要的是,通过“农业+人工智能”战略加强中国的粮食生产,可以重塑全球和区域农业贸易。粮食更加安全的中国可能会开始出口更多农产品,从进口转向外销。
通过提高生产力、减少粮食浪费、降低成本以及更早地发现农作物病虫害,中国的人工智能农业技术已经在帮助世界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这种经济高效的技术对于提高产量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国家。
在中国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技术合作中,中国人工智能驱动的农业进步也可能显着提高合作伙伴国家的产量和粮食安全,降低粮食价格,巩固现有的贸易往来。
事实上,面对美国高额关税,中国正在努力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农业技术来深化区域和全球供应链。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协议反映了这一战略推动,近期与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等国达成的合作协议进一步凸显了这一趋势。
这些努力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旨在加强供应链、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和深化伙伴关系。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和“美食丝绸之路”倡议,中国推动了一种融合技术、农业和数字治理的发展模式,促进了跨境知识、资本和创新流动。
与此同时,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100多个国家投入使用,支持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包括精准农业和物流。
在这当中,中国和东道国利用本地化数据存储、联合监督机制和量身定制的治理框架来共同开发人工智能系统,确保此类合作关系互惠互利。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5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