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4日,一架俄军伊尔-76运输机在别尔哥罗德州上空化为火球。机舱里65名乌克兰战俘正等待交换回家,同机的还有3名俄军军官和6名机组人员,无人生还。十八个月后的今天,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宣布调查结论:导弹来自乌军第138防空旅,“爱国者”系统的操作者执行了指挥官尼古拉·赞米扬的指令。
最刺痛的争议在战俘名单。俄方次日公布65人姓名及服役编号,乌民间组织“战俘家属会”确认其中12人原定当周获释。而乌国防部情报局长布达诺夫接受CNN采访时称:“我们相信那是导弹运输机。”这番表述引发基辅街头抗议,阵亡士兵母亲玛利亚举着儿子照片质问:“如果他们知道是战俘,为什么开火?”
对此,有顿巴斯居民贴出战友墓碑:“这就是乌克兰保护的‘欧洲价值观’?”有人反讽:“俄军运输机在战区低空飞行,和举靶子有什么区别?”
如今,尼古拉・赞米扬已被列入国际通缉名单,但这无法挽回 74 条鲜活的生命。事件留给世人的思考远未结束:当战争机器开动时,普通人的命运该如何守护?在追求军事胜利的道路上,人类文明的底线又该如何坚守?或许,每一个在战火中消逝的生命,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和平,永远不该成为战场上的奢侈品。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