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40度高温横扫欧洲。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显示,法国大部分省在7月头两天都处于高温警报下,多地气温超过 40 摄氏度。此后高温继续从法国蔓延至本就干旱的欧洲多国,奥地利、波黑、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均发布了高温红色警报,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德国、英国等国也在经历高温炙烤。
然而在如此极端的天气下,欧洲大部分建筑却依然没有装上空调,甚至为此争论不休。
一旦室内温度超过20摄氏度,人体就会开始感到不适。当温度超过23摄氏度时,睡眠时间和质量会迅速下降。认知能力也面临类似的情况,比如学校的考试成绩在炎热天气会下降,受影响的学生毕业前景将受到持久影响。同时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生产力也同样如此,在21摄氏度左右达到峰值,并随着气温升高而迅速下降。
这里的关键词是室内。即使在烈日炎炎的情况下,如果住宅、学校和办公室的室内也能保持舒适的温度,所有这些糟糕的结果都可以避免。虽然精心的建筑设计、被动式制冷和其他适应措施可以提供一些保护,但一旦气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只有空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因此,随着全球热浪频率的迅速增加,欧洲在空调使用方面的“低普及率”正反映在与高温相关惊人的死亡人数上。2000年至2019年间,西欧每年平均有8.3万人因极端高温丧生。
然而,尽管人员伤亡不断增加,空调在英国和欧洲仍然普遍不受欢迎,一些人认为这项技术是不必要的奢侈,弊大于利,并对此进行了持续而一致的抵制。
这样的情绪在“表面上”可以理解——空调会消耗大量能源,但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正在迅速变化。
首先是空调的必要性。与一二十年前相比,欧洲城市正在经历更剧烈的高温,而且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炎热夜晚对健康的风险最高,也是空调带来最大效益的时期。今年,伦敦的高温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样严重(持续18天的高温需要主动降温),但却没有波特兰那样的制冷基础设施(波特兰79%的家庭都安装了空调)。
第二个转变是,日益增长的空调需求如今与快速增长的太阳能供应同步。未来几年,新增能源需求的绝大部分将由清洁能源提供,而且在最需要制冷的时候,清洁能源的供应也将最为充足。此外,空气对空气热泵无需燃烧燃气就能满足建筑物的所有温度需求,这意味着其对排放的净影响可能为负。
英国和法国等国的法规非但没有鼓励这种做法,反而继续抑制甚至限制这些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另一些人还反对采用这些技术,理由是这会加剧健康和其他方面的不平等。
但事实恰恰相反。除非这些国家开始像重视供暖一样重视充足的制冷需求,并履行保护最弱势群体的义务,否则,随着高收入家庭自掏腰包支付保障费用,而其他人则只能汗流浃背,不平等现象将进一步加剧。
不久前,反对欧洲大规模使用空调的论据甚嚣尘上。然而在这之前欧洲人需要考虑到,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