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会是被载入史册的一幕。
刚刚过去的一周,寒武纪股价涨至超1200元,最新收盘市值突破5000亿元,成为A股历史上第二只站上5000亿元市值的千元股。
细想过去十年,哪些硬科技项目带给人民币基金超级回报?“一个是宁德时代,另一个现在是寒武纪。”
追溯寒武纪崛起,背后离不开一对江西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两兄弟一前一后加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投身AI芯片的研发,最终为创立寒武纪埋下伏笔。
当然,也离不开一众风投力量的支持。在寒武纪之前,国内创投圈普遍认为投资半导体周期太长,很难赚到钱。早年面对寒武纪,VC圈也有很多分歧有人选择错过,有人则愿意坚守。
江西兄弟,始于中国科学院
曾跌到谷底
这是一对从江西走出的学霸兄弟。
陈云霁,1983年出生于南昌,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9岁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硕博连读,并参与了“龙芯”团队,成为当中最年轻的一员。24岁时,他博士毕业,后晋升为研究员。
而比陈云霁小两岁的陈天石,几乎复制哥哥的成长路径,大学所读的也是中科大少年班,并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随后又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
前排左二为陈云霁,寒武纪创始人、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后排左四为陈天石,寒武纪创始人、现任寒武纪董事长及总经理
2010年底,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一次内部汇报中,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就提出了研发AI芯片的构想开展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这一想法无异于是天方夜谭,因为英伟达在当时也还只是一家卖游戏显卡的公司。
陈云霁回忆起这段研发岁月时曾感慨:“在一个学术界不认可、工业界不关心、难以发论文、难以申项目的冷门交叉学科方向孤独前行,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哪里是方向、哪里是出口,甚至不知道有没有出口。”
直到2015年,这支仅20人的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随后在2016年,寒武纪创始团队成员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中科算源,共同设立了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由陈天石担任董事长及总经理一职。
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背后搭载的正是寒武纪1A处理器,寒武纪一夜之间声名鹊起。但是,寒武纪和华为的甜蜜期并不算长。重压之下,陈天石果断带领寒武纪战略转型,转向“云边端”全场景布局。
里程碑在2020年7月到来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便突破1000亿元。成立仅4年时间,寒武纪就成为一家千亿市值公司,开局堪称惊艳。
但上市后,寒武纪却迎来一段漫长低谷期。
亏损问题一直持续困扰着寒武纪。2020年至2023年,寒武纪归母净亏损分别达到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针对亏损,寒武纪曾在2024年半年报中表示,受供应链影响,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同时,公司为确保智能芯片产品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高质量迭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持续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
由此一来,寒武纪的股价也开始了长达近两年的下行。2022年4月,寒武纪迎来至暗时刻股价已跌至46.59元/股,与前期297.77元/股高点相比,跌幅高达84.35%。
如此惨淡的表现,一度引发外界广泛质疑:寒武纪是不是要不行了?这支团队的国产AI芯片梦,似乎在此刻已经接近破灭。
狂飙之路
命运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
这一年,寒武纪思元590芯片问世,那是一款采用7nm工艺的国产芯片,在推理场景能效比能比肩国际巨头,几乎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在地缘政治背景下,寒武纪的“英伟达平替”价值开始被市场重新发现。
随之而来的,寒武纪股价突然开启狂飙之路2024年一年时间股价上涨387%,市值涨幅超过2000亿元,拿下“2024年股王”的称号。
直至刚刚过去的A股收盘日,寒武纪股价更是飙升至1243.2元,收盘市值达5201亿元,成为继贵州茅台之后A股历史上第二只站上5000亿元市值的千元股。
错过这一波行情的人不在少数。“去年初的时候朋友让我买寒武纪,我还嘲笑他。现在我看着他的股票账户,连夜决定重新做人。”社交媒体上,没能上车的股民们拍断了大腿。还有人自嘲表示:“寒武纪一路涨的时候,我一路在观望,结果观望到连个车尾灯都没看到。”
那么,寒武纪靠什么实现逆天改命?
这似乎可以从财报找到答案:寒武纪2024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82亿元和3.55亿元,这是上市以来首次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其中,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1.11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猛增4230.22%,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
与此同时,外界环境悄然变化。一方面,DeepSeek-V3.1近日正式发布,公司官方介绍DeepSeek-V3.1使用了UE8M0 FP8 Scale的参数精度,并且UE8M0 FP8是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在外界看来,这是最近一波大涨的直接导火索。
可以看到,芯片国产替代的价值正在被无限放大。外媒消息显示,英伟达要求部分零部件供应商暂停生产H20芯片。据中信证券预计,2026年国内智算芯片市场空间约3230亿元,中性假设条件下国产芯片有望占据近一半市场份额。
聊起这一幕,一位北京VC管理合伙人认为,寒武纪的收入大幅提高来源于很多方面,不单纯只是因为英伟达H20销售遇冷。“不论H20卖也罢,不卖也罢,整个国内生态的未来大趋势还是会朝向供应链自主化。”
更深远的意义,或许标志着国产芯片时代来临。
众所周知,以往国内云计算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一直偏向于采购英伟达等成熟公司的AI芯片产品。行至当下,以寒武纪为代表的部分国产AI推理芯片,完全可以满足AI推理计算需求,这是以往不敢想象的一幕。
坚守的人
收获时间的馈赠
聊起寒武纪,不少错过的投资人都难掩遗憾之情。但对于那些早年押注寒武纪的VC/PE而言,此时颇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意味。
当年对寒武纪的投资,国投创业副总经理刘立群至今记忆犹新。最早是在2016年,国投创业团队判断,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国际竞争的核心地带。于是接触到了处于初创阶段的寒武纪团队,后者当时办公场所都没有,仍驻扎在实验室内。从国家战略需要角度出发,国投创业以1.5亿元领投寒武纪,并持续多轮押注。
元禾原点团队也曾向投资界回忆,当初出手时判断,面向未来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是必然趋势。在产业发展初期,其实元禾原点并不确定究竟哪个场景会率先引爆,唯一确定的是,无论是哪个爆发的应用场景,都需要像人的大脑一样的强大的计算力资源支撑。“这种情况下,站在产业链的顶端去押注人工智能芯片就是很明智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陈天石中科大91级校友,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也出资1000万元跟投了寒武纪的天使轮融资。
这也是联想创投版图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笔。2017年的一个下午,联想创投集团总裁、创始合伙人贺志强在中国科学院第一次见到陈天石,彼时联想创投刚成立不久。“话不多,典型的技术天才气质。”交流下来贺志强还是有些拿不准,于是又邀请陈天石到联想聊了两回,想看看这理工科创始人是不是“书呆子”。
“经过几次交流,发现天石很有商业头脑。”但内部投资成员还是觉得估值贵,一度犹豫要不要把项目带到投决会。最终,联想创投经过尽调后打消了顾虑,从A轮融资开始,是仅有的参与了寒武纪四轮融资的投资机构,陪伴寒武纪一路走上IPO敲钟舞台。
此外,国科投资也于2017年6月参与寒武纪的A轮融资,一年后继续参投其B轮融资,此时寒武纪估值为25亿美元。而另一个重要投资方越秀产业基金,同样从2018年连续两轮投资寒武纪。
多年陪跑下来,投资机构也不是没有过动摇。
2022年那场风波出现,寒武纪市值一度掉到仅有200多亿元。曾有知名投资人向投资界回忆,当时他人在外出差,内部紧急召开了一个电话会,讨论是否要赶紧减持退出。所幸经过分析后,内部忍住了。直至12个月后,寒武纪市值便重新回到1000亿,投资团队才松了一口气。
这或许正是硬科技投资最大的魅力所在。硬科技投资与以往相比,就如同是种麦子半年收割,而种果树要三年才挂果,周期完全不一样。
正如一位投资人曾总结:“硬科技最开始的5-10年,回报预期低于线性增长,可谓‘十分耕耘一分回报’。唯有耐心熬过蛰伏期,等它过了拐点,才能迎来爆发式成长,资本才能享受到硬科技发展的红利。”
中国硬科技崛起长路漫漫,艰难险阻。而寒武纪证明了,在中国投资硬科技也能赚钱,能赚大钱。这一点,无疑激励了更多人投身到硬科技的历史长河。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