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性集体退出相亲市场,最直接的结果竟然是当代捞女正在经历一场信用爆雷。
曾几何时,“捞女”是资本狂欢期的必然产物。
经济上行时,热钱涌动,暴发户们急于用金钱证明成功,而女性则被塑造成“战利品”式的符号,她们出入顶级酒店的身影,是富豪彰显财力的勋章。她们朋友圈的奢侈品,是阶层跃迁的通行证。这种畸形的供需关系,催生了“捞女经济学”,从医美到名媛培训班,从豪车租赁到朋友圈代运营,产业链环环相扣。
而在当下,舔狗经济逐渐走向崩塌,不少女性因失去这一“经济来源”而陷入困境,纷纷涌入相亲市场,企图通过婚姻来化解自身的债务问题。然而,如今的婚恋市场早已是一片惨淡景象,又有谁会愿意为那些年龄偏大、要求颇高、颜值欠佳,且一心想着不劳而获的捞女“买单”呢?
在这样的形势下,男性主动选择躺平,甚至主动从所谓的婚恋市场中消失,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过去,男人为博心上人一笑,不惜掏空钱包背上网贷,买口红、抢限量包包、定五星级酒店、安排烛光晚餐,既提供物质基础又奉献情绪价值。
之前有一小哥,月薪一万,每个月单单给女友买化妆品、送礼物就得花三四千,而他自己穿的还是大学时期的旧T恤。
但是,现在两极反转,口红滞销、鲜花崩盘,钻石神话破灭,奢侈品销量骤减。但捞女却沉迷消费主义不可自拔,包要顶奢,鞋要名牌,护肤品要贵的,医美要定期的,于是钱越花越少,债越欠越多,也越来越期待向男人伸手。
但殊不知,男性正在对单向付出产生群体反叛,一场从ATM式付出到自我觉醒的男性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捞女们的手段也因此加码升级,他们用美颜滤镜打造完美形象,用暧昧话语编织爱情幻想,用攀比机制刺激男性的虚荣心,并参加名媛课程从技术手段笼络男性,这一类精准定位男性,让男性为自己花钱的私教课已经形成产业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涵盖朋友圈撰写文案,人设塑造、两性技巧、反PUA策略、引导男性消费、帮助小三上位等等。
在这种思潮的洗礼下,一部分容易受此影响的普通女性也正在变得盛气凌人、高人一等,认为情侣之间让男性买单高消费是理所应当,逢年过节,男性不送礼就是抠门小气,彩礼如果只有10万,那就是对方家庭对自己的不尊重。
爱情不能没有物质,但爱情如果只剩物质,换来的一定是单方支付一方的彻底觉醒。
当都市白领们发现,请女生吃一顿高级日料要花掉半个月的健身私教课,当程序员算出网红女友清空购物车的钱要购买三个4090显卡,当海归精英发现,约会成本远超MBA学费回报率,当越来越多的男性意识到过度的物质付出未必能够换来感情回报,反而还可能成为冤大头,男性正式告别舔狗消费,向悦己消费一路狂飙,敢花钱、想花钱、能花钱的男性,在千元以上消费能力用户中占比已经接近了69%。
他们不仅肯在汽车、科技、越野等品类上一掷千金,还驱动游戏电竞付费视频等品类市场规模扩大。据统计,去年游戏产业年产值突破3000亿,Steam中国玩家数量五年翻三倍;户外运动商户新增率达51%,周末的野钓大军挤爆郊区河道;电竞酒店取代电影院成为新社交圣地,男性为装备氪金的热情远超情人节红包。
但资本还是不肯放弃“她经济”,还在不断暗示女性只要你不断包装自己,就一定能够遇到对的人,所以这类女性还在不断花钱买名牌护肤品,办高价美容卡,花好几万买一个包用来奖励自己、包装自己、爱自己。只是信用卡欠款越来越多,只是苦苦等来的不是什么钻石王老五,而是还不起的账单。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此现象,”捞女经济崩盘“本质是社会资源分配失衡与消费主义泡沫破裂的产物。而对于”捞女“们表面的精致生活,其远低于其生活所需的收入,远远无法满足其现有的生活状态;无奈只能通过各种网贷平台、银行信用卡、消费贷及个人借款来供给,维持其日常精致生活和”向上”获取资源的筹码。但随着男性觉醒与理性的回归、消费主义退潮、法律与舆论反制及结构性矛盾激化等情况出现,最终逐渐走向崩盘的边缘。其表面的精致生活,也难以维持;光鲜亮丽的背后早已被资本腐蚀,浪潮褪去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只能向下寻求接盘。
最后,我想说的是,爱情和婚姻不是靠花钱就能买来的。真正的爱情和婚姻啊,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经营的。只有当我们用心去爱对方、去尊重对方、去理解对方时,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爱情和婚姻。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