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这样了,为什么有人骂Labubu是郁金香?

来源丨凤凰网《风暴眼》

核心提示:

Labubu持续爆火,舆论两极分化。一方质疑为“当代郁金香”;另一方强调其为Z世代“情绪刚需”,承载身份表达,代际消费价值观出现明显断层。

2.高溢价下,资本正通过饥饿营销、限量拍卖将Labubu捧成天价“稀缺资产”,抢购冲突、黄牛泛滥,普通爱好者被迫承担溢价或退出,产品提供的情绪价值一定程度上被当下的热闹反噬。

3.跳出“泡沫论”与“价值论”的争议,在Z世代消费逻辑变迁的宏观背景下,既要承认情绪消费的合理性,但同时也要警惕资本炒作给品牌带来的风险。

几天前,在一个拍卖会上,“全球唯一一只”131cm薄荷色的LABUBU,以108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引发舆论哗然。

凤凰网对此做了一个小调查,对于Labubu被炒出天价,4%的人认为是因为切中潮流和年轻人需求,40%的人认为是“太多人盲目跟风”,42%的人表示“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在现在的互联网上,关于Labubu的消息,总有种割裂感。

关于钱的话题,一次次刺激人们的神经。它背后公司的掌舵者王宁,凭借1479亿身家,超越“猪王”、“雪王”,成为河南新首富;泡泡玛特股价一次次创新高,一年多时间股价已经翻了10多倍,市盈率达108倍。

但点开这些新闻话题,留言区大都出现了一种声音:“只有我觉得丑吗?”“Labubu到底是啥”“欣赏不来”“郁金香热”。在知乎上,在解释泡泡玛特为什么这么火的答案里,点赞量最高的回答,甚至认为“多数是奔着隐藏款去的,这就是财富密码”。

但在评论区,有人直接反驳了这类观点,认为其完全小看了消费者的真实购买力,“靠抽隐藏赚钱的人并没有多少”,多数人只是在“为情绪买单”。

割裂还在继续。就如此前王宁在内部演讲中提到的,“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个行业,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买潮玩这种东西,市场上充斥着‘空军’和‘多军’的争论。”

随着Labubu持续爆火,这种争论在2025年愈演愈烈,大有撕裂互联网的架势。那么Labubu真的是郁金香吗?泡泡玛特有泡沫吗?

01批评者们,在批评什么?

目前市面上对于Labubu的质疑,存在明显的分化。

一类是纯粹基于直觉的困惑:“不就是个布玩偶吗”“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有的评论则对设计风格表示不解,认为“明明那么丑,凭什么炒上天”。

这类声音背后是大众对消费文化代际差异的陌生感,毕竟审美本就是个主观题,连国宝大熊猫都有人无感,倒也不足为奇。

这类评论还算客气,还有一类则更为尖锐,直接将Labubu定性为当代“郁金香热”,高喊“全都是泡沫”“击鼓传花”“崩盘前的疯狂”,感叹“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郁金香”,认为Labubu价格完全脱离工业品的本质,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还有一类是带有“专业”性质的剖析,扣上的帽子更大。

这类分析往往聚焦于盲盒机制的“原罪”上,指责公司利用隐藏款稀缺性与随机概率,刺激消费者“以小博大”的投机心理。知乎上,有高赞评论甚至预言“庞氏骗局终会爆炸,只是下一轮玩家买单。”

泡泡玛特的原始股东蜂巧资本近期抛售全部泡泡玛特股票,套现约22亿港元离场,似乎也成为了这一类观点的佐证。

在这些观点看来,这类商业模式的本质,是操控概率,消费者沉迷于“情绪价值”的幻觉中,终将成为泡沫破灭时的代价。

然而现实却展现出更复杂的图景,这些质疑并没有浇灭市场的热情。

如果单纯是投机驱动,很难解释为何连仿冒版“Lafufu”“Lababa”“Lagogo”都能引发抢购潮,甚至让仿冒工厂订单爆满。

而根据财报,2024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130.38亿元,净利润31.25亿元。IP爆款THE MONSTERS系列(包含Labubu)一年就卖出了30亿。截止到6月12日,泡泡玛特股价273港元/股,相比于2024年12月31日8 9.65港元/股的价格,增长了205%。

02 是什么造成了割裂?

如果就用“盲盒+隐藏款”、明星效应为Labubu的爆火下注脚,未免有些片面。爆火的方式若真如此粗暴简单,意味着玩法并非不可复制,然而就连泡泡玛特本身,也很难复制出下一个Labubu。

年轻人在为“情绪刚需”付费,而老一辈以“郁金香泡沫”来解构Labubu,这种代际认知鸿沟,本质上是“效用至上”与“意义消费”的价值观断层。

Labubu代表的这种情绪消费,将商品从实用价值中剥离出来,转化为一种承载着情感认同和身份表达的“社交货币”。这对大众来说或许陌生,但在Z世代年轻人的消费中,已经极为普遍。

以Z世代中流行的圈子文化“娃圈”、“谷圈”为例。“娃圈”最早以偶像为原型的棉花娃娃为主要载体,后来衍生出BJD等多种娃种,还催生了妆师等新兴职业,很多年轻人会带着自己的“娃”出游、拍照。现在流行给Labubu换装,就是“娃圈”的一种常见玩法。

在谷圈里,为了买到想要的角色周边,年轻人们拼团、代购,还衍生出一套复杂的购买规则,比如“捆绑”购买,即指当爱好者要想购买热门角色,也必须购买并不想要的冷门角色。今年谷子经济的爆火,让“谷圈”也不再小众,但人们依旧会忽视IP的能量。

和Labubu一样,年轻人购买的不再是物品本身,而是背后的“圈层归属感”和“情感投射”。这类消费锚定了三种深层心理,带有陪伴感的“治愈需求”、彰显个人特质的“个性宣言”,以及社群共鸣下的“身份归属感”。

曾有谷圈爱好者告诉凤凰网《风暴眼》,到了喜爱的角色人物生日时,她会不厌其烦的把买来的所有谷子,做一个“摆阵”,庆祝对方生日,感觉彼此陪伴了多年。

具体到Labubu,提供的情绪价值也类似。Labubu是中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的森林精灵形象,看起来外表邪魅,实际却是一个善良又纯真的家伙。一个有趣的巧合是,Labubu与今年爆火的《哪咤2》里的哪咤颇像,龇牙咧嘴,亦正亦邪。都是以“反叛者”的姿态出现,为寻求个性化和反叛主流审美的年轻群体提供了一种表达出口。

在Labubu的爆火里,资本对人性的洞察确实精妙,盲盒的随机性触发多巴胺,明星带货制造社交攀比,但这些“设计”仅是表象,真正让Labubu穿透圈层的,是它精准踩中了时代的情绪断层。

批评者常低估这种IP所蕴含的情感能量,这种真实的情感联结,实际上并非“盲盒上瘾”或“跟风炒作”能简单概括。

有报告提到,泡泡玛特的核心用户群体主要是18-35岁的年轻女性、Z世代和都市白领。第一财经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在重仓泡泡玛特比重较高的基金经理中,女性占比近半,显着高于行业内女性基金经理27%的平均比例。或许由于离这类消费更接近,也让她们更容易看懂。

争议终将随时间逝去,但Labubu揭示的消费趋势变革已经不可逆。Labubu可能不会永远这么火,但它反映出的这种消费变化——人们愿意为情感和认同付费——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

03 现在的Labubu过火了

不能否认Labubu本身带来的情绪价值魔力,但不得不提的是,近期围绕Labubu的狂热,已经有了过火的迹象。

一方面,逐利者对Labubu的金融化操作越来越明显。一只薄荷色Labubu玩偶在拍卖会上被推高到108万元成交,价格早已脱离普通潮玩爱好者的购买力范围。二手市场上,一只Labubu隐藏款炒到天价,甚至可以超出黄金与股市收益。

另一方面,这也波及了正常的市场秩序。5月,英国伦敦的门店因消费者争抢Labubu爆发肢体冲突,最终因安全问题被迫暂停销售。得到Labubu就味着得到利益,这对泡泡玛特的员工管理有更高的要求。此前就有东南亚潮玩店主对凤凰网《风暴眼》提到,为了让店里有Labubu,要辗转托关系从接近泡泡玛特员工处获得。

资本正在通过饥饿营销、区域限购和拍卖造势,将Labubu推成天价“稀缺资产”,吸引投机者入场,利益驱动下,这甚至也让真正的爱好者都会发展为散装黄牛。

过度炒作正在侵蚀Labubu本质价值,受伤的恰恰是真正热爱潮玩的人。

有潮玩收藏者对媒体提到,“因为爆火了,整体跟着暴涨,这会伤害到真正喜欢它们的人”,其注意到,在Labubu拍卖到百万元后,潮玩价格突然虚高得离谱,“一只原来3000元不到的娃,竟然标到了7万元。我们喜欢Labubu的玩家,都是希望通过购买给自己一些简单的快乐或者是用来解压的。但现在,它变成了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这种价格体系下,消费者可能被发展为两类,少数资本玩家通过囤货、倒卖获利;普通爱好者则被迫退出,或为“情绪价值”承担不合理溢价。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热潮下,越来越多未成年人也卷入盲盒机制带来的交易纠纷里。在投诉平台上,关于泡泡玛特的投诉,有100多条与未成年人有关,有消费者提到,家里小孩在泡泡玛特微信小程序上下单67个在线抽盒,未发货未收到货,商家拒绝退款,认为其小程序缺乏未成年保护机制。

Labubu已经不止是Labubu。当潮玩脱离大众消费范畴,其承载的情绪价值也将受波及。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泡泡玛特盲盒商业模式始终伴随着质疑,当这种机制叠加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金融化炒作,不止是放大了投机的风险。

04 小结

商业世界潮起潮落,河南首富从“猪肉大王”秦英林到“潮玩新贵”王宁的更迭,正是新兴消费逻辑崛起、传统消费逻辑悄然让位的写照。世界已经在变化,理解这股潮流变迁,需要人们保持开放的心态。

从荷兰郁金香到炒鞋,所有狂欢的共性都是“人性贪婪与资本逐利的共振”,但Labubu的独特在于,用社交货币和情绪价值构筑了一条护城河。泡泡玛特是否存在泡沫?在过热的市场情绪下,或许需要警惕。但不能忽视的是,需要被疗愈的时代,新消费主力的崛起,本身就在创造新价值逻辑,相比于否定和轻视,去尝试理解或许变得更为重要。

现在,摆在泡泡玛特面临的挑战清晰可见。正如其此前爆款IP“Molly”热度巅峰之后,在2022年到2023年遭遇股价低迷期,其未来的市值走向,要看Labubu热潮的续航力,也要看能不能孵化出下一个Labubu,更要看其能否在过热的市场氛围下,避开纠纷,守住潮玩的本质价值。

过热的泡泡玛特,已走到必须直面这一核心难题的时刻。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9629.html

(0)
银率网的头像银率网
上一篇 2025年6月14日 下午4:17
下一篇 2025年6月14日 下午4:17

相关推荐

  • 创立十周年,奈雪的茶再度更新logo

    5月13日,奈雪的茶更新品牌logo,其官方账号、微信点单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全部使用新logo。这是奈雪的茶时隔三年后再次更新品牌logo。 新logo以 “雪花” 和“果实”为核心元素,原logo的英文字眼“NAIXUE”改为 “NaiSnow” 。 更新Logo的同时,奈雪的茶还上新了“羽衣轻苹果小绿瓶”,并在北上广深同步开设30家green轻饮轻食店。据…

    2025年5月13日
    5400
  • 特朗普怂了,黄金跌跌不休!

    隔夜,现货黄金剧烈震荡,盘中最低触及3347.53美元,最高达到3387.77美元,最终收报3370.64美元,接近持平。今日欧市盘中,黄金小幅下跌,目前在3355美元附近徘徊。 史上最大规模“三巫日”! 美国股市因节假日于当地时间6月19日休市一天。 消息面上,欧盟与美国的关税谈判传来最新消息。 据最新报道,欧盟正试图与美国达成一份类似英美之间的贸易协议,…

    2025年6月21日
    2800
  • 宁德时代H股刷新历史新高,报380港元/股

    7月9日,宁德时代H股大涨超5%,最高价为380港元/股,为H股上市以来的最高价。H股的上涨也带动了A股上涨,宁德时代A股大涨超2.5%,日内最高价为272.56元/股。 消息面上,宁德时代近日与吉利汽车正式签署全面电动化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围绕动力电池技术协同、产品平台融合与供应链体系建设等方向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全产业链深度协同发展…

    2025年7月9日
    1800
  • 美国5月关税收入已达22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根据美国财政部上周五发布的数据,5月迄今为止的关税收入已创下月度记录新高,至少达到223亿美元。 本财年美国政府的关税收入已经达到近930亿美元,其中43%来自4月和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希望关税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上周五,特朗普威胁对欧盟征收50%的关税,并对外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征收25%的关税。 在1913年国会通过所得税法之前,关税曾是美国联…

    2025年5月26日
    4100
  • 中通快递一季度包裹量增20%,赖海松:快递价格竞争依然激烈

    中通股价走势图 5月21日,中通快递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期内完成包裹量85亿件,同比增长19.1%;营业收入108.9亿元,同比增长9.4%;调整后净利润增长1.6%至23亿元。银率网从中通处获悉,中通重申其2025年包裹量指引为408亿至422亿件,同比增长20%至24%。针对市场竞争,董事长赖海松在电话会上称低客单价电商件的占比进一步扩大,快递价…

    2025年5月21日
    4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