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辆行驶在广州街头的76路公交车上,因为一辆婴儿车,司机和乘客胡婆婆僵持住了。司机态度坚决:必须把婴儿车里的孩子抱起来,否则不开车,理由是“为小朋友着想”——担心刹车时无法兼顾婴儿安全。胡婆婆则认为,婴儿安稳坐在车里,她用手扶稳婴儿车就可以了。她无奈又困惑地问:“抱他起来扶哪里呢?”
事件发酵后,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的回应给出了官方说法。他们明确表示:市民携带婴儿车乘坐公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需要折叠婴儿车。交通局也承认,这起事件反映出“个别驾驶员可能为确保安全行车,存在对新规定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他们已督促公交公司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培训,要求其熟知管理规定。
然而,司机当时坚持的“公司规定”和“为小朋友着想”的理由,却让胡婆婆陷入了两难,也戳中了许多带娃家庭的痛点。
胡婆婆的一句“抱他起来扶哪里”,问出了许多公共服务中“规定”与“人情”、“安全”与“便利”之间的现实矛盾。司机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僵化地执行一个可能被自己误解的“规定”,不仅没能提供便利,反而增添了乘客的困扰,甚至可能因争执带来新的风险。
这也提醒人们:安全是底线,但服务的目标是“人”。如何在千头万绪的日常运营中,精准把握安全与便利的平衡点,如何让冰冷的条文在现实中焕发出体恤人情的暖意,这不仅是广州公交面临的课题,也是所有面向公众的服务行业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毕竟,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宜居、友好,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里。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