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王晓娜
近日,浙江嘉兴,一女子称,自己6岁的儿子刚打完流脑疫苗没几天,就被熟人带走,男扮女装、冒名顶替对方女儿身份,在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流脑疫苗。通过调查监控,女子还发现,儿子被带走冒名顶替、代打疫苗的事,半年前也曾发生过。
6岁的小孩,短期内重复接种同款疫苗,不禁让人担忧,是否会产生健康风险,比如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这起事件也启发相关部门,深刻反思基层疫苗接种环节存在的管理漏洞。
男童两次被男扮女装冒名接种,工作人员却未发现异常,引发网友质疑接种环节的核验流程是否规范。接种疫苗理应核对身份证、户口本、预防接种证等信息,而熟人关系可能会让工作人员放松警惕,甚至存在“人情操作”嫌疑。但若连接种者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都未核实,何谈安全?冒名接种的背后,相关部门应该反思,工作流程是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除此之外,孩子短期内被重复接种同一疫苗,也反映出疫苗接种信息未实现联网共享或更新滞后的问题。部分基层机构仍依赖手工登记,不同接种点之间如同数据“孤岛”,导致超剂量接种风险难以预警。
男童冒名顶替接种疫苗,当地相关部门应吸取教训,尽快弥补疫苗接种环节的管理漏洞。比如推行“人脸识别+证件对比”双重验证,对监护人关系存疑的,额外补充核实(如出生证明);通过技术手段打通数据壁垒,建立联网的疫苗接种数据库,及时预警重复接种、超龄接种等异常情况。
疫苗接种事关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成为健康防线的“蚁穴”,唯有用严密的制度堵住漏洞,拧紧责任的链条,才能让每一针疫苗都打得明白、种得放心。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