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黄金消费量达到4974吨,中国国内黄金回收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热火朝天的黄金市场,专业鉴定估价覆盖率却不足30%。这意味着,黄金资产流通,缺少足够合格的“守门人”,尽管行业内拥有10万+的相关从业者,但因缺少职业准则设立,金融风险仍在暗流涌动。
8月14日,《黄金鉴定估价师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启动会在北京举行。
为了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个月前,“黄金鉴定估价师”新职业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序列。8月14日,《黄金鉴定估价师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启动会在北京举行。8月22日,记者采访了这一新职业的从业者和发起单位,揭开“黄金判官”这一新职业的神秘面纱。成都黄金促进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标准》预计将于2026年下半年正式发布,未来5年将培育万名持证黄金鉴定估价师。
黄金分拣。
揭秘“黄金判官”
用“火眼金睛”做行业“守门人”
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第七批新职业公告,在“鉴定估价师”职业序列下新增“黄金鉴定估价师”工种。这是我国贵金属领域首个纳入国家职业序列的鉴定估价类职业标准。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定义,“黄金鉴定估价师”需精通黄金检测技术、市场动态及价值研判能力,其核心使命是对黄金实物属性与文化附加值进行综合评估。这不仅要求从业者掌握精密设备操作,更需理解历史工艺溢价、品牌文化沉淀等隐性价值维度。
那么在现实中,专业人员是如何鉴定黄金并进行估价的?大学主修珠宝鉴定专业的吴波宏,曾在质监局任职,后转入企业从事黄金贸易,积累了16年的黄金买卖、鉴定和估价经验。他深知,这一职业长期以来更注重“经验”。
当黄金消费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时,鉴定和评估作为黄金流通的重要环节,也成为了暗藏风险的关键地带。据吴波宏介绍,如今黄金掺假手段层出不穷,包括掺入高密度金属如钨、铼等,以及金包银、表面镀金、内部掺假等手法。面对这些难题,鉴定人员需结合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进一步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含金量,并采用火熔检测等方法,以更精确地测定黄金的纯度。
在黄金价值评估方面,吴波宏说,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这涉及交易所挂牌价格、市场行情、成色等多个因素。“但是这些鉴定和评估方式的主观性较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和标准,因此容易产生一些争议。”吴波宏指出。
当“黄金鉴定估价师”成为一个新的职业,吴波宏认为,这将减少传统“师徒传授”的差异性,推动行业更加规范。“想进入行业,需要包括学习系统性黄金上下游知识、鉴定技术,或者参与权威培训,取得相关资格证,更重要的是坚守职业操守。”吴波宏说。
火熔验金。
新《职业标准》明年发布
5年将培育万名持证上岗人员
黄金作为国家金融安全的核心战略资产,其价值评估的精准性直接关乎经济命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黄金首饰及金条销售用金约1000余吨,其中矿产约300余吨、进口黄金近200吨、再生金(黄金旧料)500余吨(占黄金供给总量的51%);黄金回收环节的标准化缺失,已成为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
据了解,成都在打造“再生金回购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中,正是瞄准这一痛点,其实践已经跑在前面。依托年交易额超174亿元的再生金数字化平台,建起动态定价模型;联合国家金银珠宝饰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四川)研发自动化检测线;开发AI辅助数字化验证能力模型平台推行“一单一码一链”全流程追溯体系,制定相关标准等。
其中,“黄金鉴定估价师”也是从成都出发的新职业,成为了黄金行业的“守门人”。
“实际上与吴波宏一样的从业者大概有10万+人,但人才参差不齐,也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操作标准,所以我们在2024年下半年向人社部申请了‘黄金鉴定估价师’这个新工种。”成都黄金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郎秋美提到,如今国家通过设立该新职业,绝非简单的职业增补,而是落实中央“稳经济、防风险、强监管”部署的关键举措。
8月14日,《黄金鉴定估价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启动会召开,中国黄金协会、全国黄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金银珠宝饰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四川)等12家机构共同参与编制。进一步明确了标准编制计划及相关工作安排。
作为深度参与此职业申报的指导专家,国家金银珠宝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四川实验室主任徐振华表示:“通过职业化教育定标准、立流程,行业才能走得更远。”解决传统回收中成色鉴定不统一、风险高问题,将成为买卖双方信赖的第三方力量。
按照规划,《黄金鉴定估价师国家职业标准》将在2026年上半年正式发布,“十五五”期间,将着力培育万名持证黄金鉴定估价师,覆盖银行、回收企业等关键节点。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建立贵金属鉴定估价职业标准化体系的国家。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