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1 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通报,今年 7 月中旬起,南沙群岛永暑礁近岸海域,驻岛环保部门和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活动。这一发现让不少关注海洋生态的人感到惊喜,毕竟儒艮在 2022 年就被宣布在中国大陆沿海功能性灭绝,上一次在中国大陆有目击记录还是 2008 年海南省东方市发现的死亡儒艮。
很多人好奇儒艮为啥被叫做 “美人鱼”,其实是因为雌儒艮抱着幼崽哺乳的姿态,从远处看,很像人类抱着孩子的样子,民间就慢慢把它称作 “美人鱼” 了。
8 月 11 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又一起看到这只儒艮在海面活动。这是近半年来,永暑礁继发现玳瑁、绿海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后,第一次在该海域发现极度濒危的儒艮持续活动,不仅填补了这片海域的物种分布空白,更是近三十年来我国南沙群岛及南海中部海域,第一次有科学影像证明的儒艮活体记录。不过通常儒艮喜欢 2 到 3 头组成家族群一起活动,这次这只儒艮为啥单独出现在这里,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宋星宇指出,永暑礁有珊瑚礁、浅海海草床、沙滩产卵场等多种丰富的生存环境,这些环境能支撑海洋生物栖息和繁衍,这次儒艮在这里被发现,也是南海岛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证明。
不过目前只发现了一只儒艮,后续还需要持续监测,了解它的活动轨迹、生存状态,以及是否有更多儒艮来到这里,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力度,让南海成为更多海洋生物的家园。毕竟保护儒艮不只是保护这一个物种,更是保护整个海洋生态系统,这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海洋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意义。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7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