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8 月 22 日 10 时 16 分,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发生了一场强震。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这次地震震级为 7.4 级,震源深度 10 千米,震中位于南纬 60.25 度,西经 62.30 度。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最初发布的震级是 8 级,之后修正为 7.5 级,震源深度同样标注为 10 公里。
德雷克海峡所处的区域本身就位于地质活动活跃地带。地球的地壳分为不同板块,这里刚好是纳斯卡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区域,板块之间经常会发生碰撞、挤压或者滑动,这些地质运动积累到一定程度,能量突然释放,就容易引发地震。这次 7.5 级左右的强震,就是板块运动导致的结果,震源深度 10 公里属于浅源地震,这类地震释放的能量更容易传递到地表,可能会造成更明显的震动,也增加了引发海啸的风险。
有分析指出,德雷克海峡周边虽然人口稀少,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的可能性较低,但强震引发的海啸可能会对周边海域的船只、科考站造成影响。比如附近有不少过往的货运船、科考船,还有南极洲的一些科考站点,都需要密切关注海啸动态,做好防范措施。另外,这次地震的震级调整是正常现象,地震发生后,随着监测数据不断完善,机构会根据更准确的信息修正震级,这样能让后续的灾害评估和应对更精准。
从长期来看,德雷克海峡所在的板块交界带,未来仍有发生地震的可能。虽然这次地震暂时没有造成严重灾情,但也给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了醒,要进一步完善海洋地震和海啸的监测预警系统,尤其是在远洋航道、科考区域,及时的预警能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经常在该海域活动的人员,也需要加强防灾知识普及,让他们知道遇到地震和海啸时该如何应对。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7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