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反内卷大地震,平台对司机的抽成终于降了,连一口价订单都在被叫停。
最近,滴滴、曹操、T3出行等网约车巨头一起站了出来,拍着胸脯说,要降低对司机最高抽成比例,滴滴要降到27%,曹操要降到22.5%,连高德这样的聚合平台都站了出来,要当监督员,要督促80多家网约车平台降抽成。
这背后就是平台抽成太狠被官方敲打了。
今年一季度,滴滴核心平台交易额突破了千亿,涨了13.5%,净利润是23.57亿,同比暴涨了188.14%。去年曹操出行的营收也是暴涨了37.4%,毛利从5.8%涨到8.1%。
但是平台挣得越多,司机就挣的越少,特别是网约车市场饱和之后司机更难挣钱了。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25年5月31日,全国共有385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3家。
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5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70亿单,环比增长5.9%。其中,聚合平台完成2.79亿单,环比增长5.6%,占总订单量的比例已达36%。
尽管网约车日活车辆、驾驶员、总订单量都有所增长,但平均到每个司机身上,订单量和营收都在下滑。《2024年全国网约车市场年报》显示,司机小时收入(IPH)抽样数据为27元,较2023年下降12.9%。
像最近太原、郑州、深圳、海口都发文提示网约车运力过剩了,比如郑州每天有6000台网约车接不到单,一些司机月入不到4000块。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4年时间暴涨到之前的2.6倍,司机的日均接单量从23单跌到了10单。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被平台高抽成的话,简直是红海变成火海,所以官方才要出手整治内卷,保护司机利益。
除了降抽成之外,最后还有西安打响保护司机第一枪,要求网约车全面暂停一口价和特惠单这种低价营销的模式。
7月14日,广东清远对滴滴出行、花小猪打车、高德出行3家网约车聚合平台进行约谈,针对司机大量投诉的订单价格偏低、平台抽佣高问题,要求平台优化调整让利价格和派单规则,不得强迫网约车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7月9日,江西鹰潭召开强化网约车行业监管联席会,要求全市17家网约车平台企业停止低价竞争行为,合理制定运价规则,不得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宣传推广,严禁通过“一口价”、低于成本价、派特惠单等方式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
7月11日,河南开封对滴滴平台开展行政约谈,要求其不得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实施低价竞争,保护驾驶员的合法利益。
从“香饽饽”到“过街鼠”,“一口价”为何成了众矢之的?
“一口价”刚推出时,曾被乘客视为“省钱神器”。比如杭州乘客李女士说:“以前打快车到家要40块,一口价只要25块,还能避免司机绕路,多好啊!”但这份“便宜”,背后是司机的血泪——深圳司机李建民吐槽:“高峰期堵车半小时,一口价订单只给20块,油钱都不够!更气人的是,不开一口价就接不到单,平台派单全倾斜给特惠单,我能怎么办?”
这样的矛盾,最终爆发成了一场场冲突。2023年7月,温州一名女子坐“一口价”网约车时,司机一句“打一口价的都是穷人”,让双方争执升级,视频在网上疯传;2024年,上海一名司机因接了“一口价”订单,堵车后情绪崩溃,当场和乘客吵架……这些事件,让“一口价”从“便民服务”变成了“矛盾导火索”。
有司机说,以后终于不用一边跑一边算这趟能不能赚回油费了。
对于司机来说,清理“一口价”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合理的收入;对于乘客来说,意味着更透明的计价规则和更有保障的服务;对于平台来说,意味着更规范的运营和更长远的发展。毕竟,一个健康的行业,从来不是“谁牺牲谁”的博弈,而是“三方共赢”的平衡。
最后,提醒所有司机和乘客:关注当地的监管政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希望平台能真正承担起责任,让“网约车”这个便民行业,回到“便民”的本质。
当然,更多行业都在打响反内卷的战役,外卖等互联网平台光伏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最近也在官方敲打下纷纷发布了反内卷声明,三部门最近还联合发了一个《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范》的征求意见稿,点名了平台不能够强制商家降价促销。
多管齐下反内卷,大家觉得接下来最需要反内卷的行业是哪一个呢?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