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稳定币在全球市场和政策层面,消息不断。先是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相继推动稳定币立法,同时全球第二大稳定币发行商Circle登陆纳斯达克,首日暴涨约168%,市值突破90亿美元。最近,国泰君安国际获批稳定币交易牌照,股价大涨超150%。京东、阿里等科技巨头纷纷宣布拟在中国香港发行稳定币。
什么是稳定币?为什么许多国家和地区,乃至科技巨头都要纷纷布局稳定币?稳定币真的稳定吗?
稳定币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阳谋,提到稳定币,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稳定,但是冷静分析一下它的核心机制你会感觉到,它更像是一个设计精巧却毫不掩饰的风险转移工具。
稳定币的主线逻辑是什么?
跟美债危机是息息相关的,美国天才法案规定,稳定币发行者需要1:1锚定美元,就说你的有一块钱的美元才能发一块钱的稳定币。那么发行方拿用户购买稳定币的资金,可以去购买美债来赚取利息。
而用户持有稳定币是没有利息的,啥意思?
就是用户购买稳定币,其实就相当于是你购买美债了,那美债要出问题的话,这个风险是由用户来承担的,而息差由发行方来赚取。最后是美债得到了买家,发行方得到了利差,而用户得到了风险。
更有意思的是,稳定币借助着科技的名义搞脱锚,左脚踩着右脚要原地上天。
这是啥意思呢?
众所周知,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锚定黄金;1971年美元脱离金本位之后,锚定石油;可是现在又要搞不下去了,于是搞我自己,锚定我自己。稳定币的锚定是美元,美元的锚定是美债,稳定币又能买美债,这不相当于美债生美元,美元生稳定币,稳定币又生美债,一生二二生三三又生一,就这么虚空锚定原地升天。
通过这个循坏杠杆,短期可以为到期的美债获得大量的续命钱,但一旦要是杠杆断裂的话就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并且稳定币的规模不足以解决美债危机,顶多也就是买下一部分新发的美债,缓解旧债到期的压力。
不过,在特朗普看来,稳定币确实有可能成为美债的“救世主”,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稳定币市场的扩张是纯粹的增量资金,这些钱本来不是要买美债的,只是因为稳定币有储备资产的需求,这些资金才可能流向短期美债。比如现在稳定币的市场大约是2500亿美元,很多人预计未来几年可以涨到2万亿美元。而美债超预期发债的“天量”,通常也就几千亿美元的净供给。对比之下,稳定币的增量资金理论上足以“吃下”美债的新增供给,特别是短债。
但这只是部分解法,稳定币的储备以短债为主,而美债的核心问题在长端。比如现在20年、30年的长债没人敢买,是因为大家担心美国长期通胀,这就是一个期限错配的问题。
更深层的问题,其实不是美债有没有买家,而是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这短期内难以缓解。换句话说,稳定币可能解决了流动性问题,但解决不了信心问题。
所以,稳定币对美债的帮助,尤其是对短期债务的缓解是确定的;但说它是“救世主”,这个“救世主”还要打个引号。
本质上,不管是稳定币、RWA(真实世界资产)、STO(证券型通证),底层资产的质量才是最核心的。如果底层资产不被信任,这些链上结构再好也无济于事。
其实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其实稳定币的诞生它的作用本身是积极的,它可以大幅度降低跨国交易跨国转账的成本,如果说你有用稳定币去消费区转账的需求,那可能它是个好东西。但是目前咱们拥有这种需求的人肯定不算多。
那么,这么多年以来,靠着炒概念或者炒币发财的人都是有的,只是大多数人都驾驭不了这场赌局。
再加上,这些年,其实稳定币脱锚事件屡见不鲜。
2022 年 5 月,算法稳定币 UST 深度崩盘;2023 年 3 月,USDC 因硅谷银行事件一度跌至 0.88 美元;2024–2025 年间,USDT 仍偶尔出现 ±1% 的波动。
这些稳定币不稳定事件的发生,揭示了稳定币面临的诸多风险。对于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如果发行方的储备资产出现问题,如银行倒闭、资产被挪用等,就可能导致稳定币脱锚。而算法型稳定币则面临着市场信心和算法缺陷的风险,一旦市场对其失去信心,或者算法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无法有效调节供应量,就容易引发价格暴跌。
所以说,稳定币本身不会创造任何财富,如果说真的有少部分人将会通过这个东西获利的话,那么注定会有多数人被收割。要知道通常微信签名写着暴富的往往很穷,写着自律的往往很懒,而这个写着稳定的,反而是一点也不稳定。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