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热闹。
据彭博社报道,法国运动零售巨头迪卡侬(Decathlon)正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的股权。这一业务初步估值区间约10-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00亿元)。
早在今年4月,迪卡侬中国“卖身”传闻就开始流传,当时迪卡侬中国官方回应称“不予置评”。但综合最新进展,目前已有多家国际投资机构进入谈判阶段。
无独有偶,最近星巴克中国、哈根达斯中国业务也相继传出并购消息,大PE们虎视眈眈。
迪卡侬崛起史
先从迪卡侬往事说起。
1903年,路易·穆里耶兹(Louis Mulliez)在法国北部创办一家小型纺织厂“菲尔达”,穆里耶兹家族由此开始崛起。来到1960年代,路易的长孙杰拉德·穆里耶兹从一间杂货店干起,做出欧洲超市巨头欧尚;后来又一位家族成员在欧尚超市旁开设一个新品牌,便是迪卡侬。
这位家族成员叫米歇尔·雷勒克(Michel Leclercq),是一个运动爱好者。当时萌生做一个体育用品商店的想法,让运动爱好者们能在一间商店里找齐所有装备。之所以取名“Decathlon”,想借此表达在商场里主打的十项体育运动。
迪卡侬门店通常选址在外观看上去像仓库一样的独栋建筑内,卖场货架设计极为简约,产品陈列则按照运动种类进行摆放,一眼就能找到。而在销售模式上,米歇尔·雷勒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自助式体育零售模式。
这很快吸引了一批运动爱好者,并在1986年做出第一款自产自销的自行车,以此奠定其自有品牌的模式。也是在这一年,借助穆里耶兹家族的经商经验,迪卡侬开启全球扩张。
迪卡侬与中国市场的渊源要追溯到1994年,当时公司在广州成立生产办公室。起初,迪卡侬仅在广州落地了生产采购业务,直到2003年才在上海开出第一家线下零售店。随着中国迅速崛起的消费市场,迪卡侬布局加大。
2010年,迪卡侬中国开始自营物流时代,2015年迪卡侬中国商场数量达到166家,2017年底达到约260家。尽管最近几年门店在收缩,但迪卡侬在中国的自有工厂和生产中心一直在全球供应链中分量不小。
数据显示,迪卡侬中国目前建立了4个自有工厂、11个工业采购办公室、约400家合作工厂,还有物流园区及品牌中心,是除法国外较少拥有完整产业链的海外市场,全球采购和智能制造事业部在中国工厂采购的产品,占到集团全球市场的42.5%。
如今,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迪卡侬难以替代的一部分。或许也正因如此,创始人家族仅愿意出售30%股份。
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依靠家族资金与经营现金流发展,除了2015年通过可转债融资外,迪卡侬的所有门店扩张、生产、采购等活动几乎没有依赖过外部融资。如果这一次交易达成,将会成为迪卡侬接近50年历史中罕见的一次股权转让。
消费并购一幕
回到这次交易,其实在今年4月,迪卡侬就已经被曝出启动出售中国业务约30%股份的程序。
彼时迪卡侬中国回应,表示将始终扎根中国长期发展,携手中国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并肩前行,“我们坚定践行企业使命:用运动的力量创造美好生活,让运动的快乐在中国触手可及。对市场传言,我们不予置评。”
但根据彭博社等报道,迪卡侬已聘请一家头部投行担任卖方顾问。
当中还援引市场人士消息,若交易最终达成,交易方式大概会采用“增资扩股+老股转让”的混合方案,该方案和当前的星巴克中国交易相似。
据悉,已经有“多家国际PE及主权基金”签署保密协议,但部分投资机构提出了“高于30%”的诉求,而迪卡侬家族倾向于保持业务的控股权,谈判还处于胶着状态。
这样一幕,我们并不陌生。
过去一段时间,星巴克中国并购案沸沸扬扬。梳理下来,目前星巴克中国已经吸引了高瓴、凯雷投资、信宸资本、春华资本、大钲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及腾讯、京东等大厂,竞购激烈。
最新消息是,星巴克CEO倪睿安在财报会上表示:“我们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
不久前,投资界从知名PE机构确认:通用磨坊也在筹划卖掉哈根达斯中国。后来消息流出,此次出售范围包含中国内地所有哈根达斯门店业务,买方需获得通用磨坊授权,可能附带年限限制。潜在交易金额约5亿-8亿美元,多家知名机构参与竞购。
正如投资人跟我们聊起一个趋势买下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成为当下消费并购的一个主要方向。
当年中信系联手以20.8亿美元拿下麦当劳中国20年经营权,如今麦当劳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超7000家, 2028年计划突破1万家;还有肯德基、可口可乐等一批知名国际品牌的中国化路线,无一不是交给PE或本土公司运作,最后站上更大的舞台。
这样的故事正在上演。
文字来源网络。发布者:银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longhua.com/16277.html